能力跟着任务走 2013-12-31

能力跟着任务走


    中共中央印发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简称《规划》〉在提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方面,有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把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与政府的科学发展战略任务紧密结合起来。《规划》列举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类科学发展战略任务,每大类任务又细分为若干项任务,要求干部提高与此相应的能力。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政府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干部在实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围绕着任务开展教育培训,对于路径“盲视”现象,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学习,从而找到扫除“盲视”现象的有效路径。概而言之,让任务引领干部能力提升,干部能力提升推进任务完成,最终实现双重目标:一则完成组织任务,二则干部收获能力。这可称之为“能力跟着任务走”的干部能力提升模式。

    此种模式与学历教育的在读生能力培养模式不完全相同。在读生能力培养模式是按建构理论,象搭积木一样将能力诸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如“能力冰山模型”、几项修炼、几大胜任能力之类。这些模式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很见教授专家的功力,因而不少被称为经典。可是,它们都基于稳定、渐进、有序的环境,并且经过概括、抽象,达到典型化、标准化、案例化的程度,具有基础、通识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在读生学习,学以备用。当然,干部对此很有学习的必要。然而,在职干部强调用字当头,为用而学。所以在读生的能力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在职干部。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在阐述管理本质时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就是成就”。对于在职干部而言纸上谈兵无济于事,真枪实弹才显出英雄本色。

    研究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能力是在完成任务的真实情景中培养起来的。据对企业家的调查称,在企业家能力提升途径的六项指标中,挑战性工作占比45%。古人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所以真正称得上的能力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获取和表现出来,只有实现了任务目标,才能算得上真正具备了某种能力。这不禁使笔者联想起了五十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故事。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要求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局领导和技术人员,要跟苏联专家密切配合,并虚心向他们学习,既要建成大桥,又要造就技术人才。那就是一面造桥,一面提升队伍的能力。大桥局及建设大军不负众望。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技术人才辈出。这项工程培养提拔了153名高级工程师,90名工程师,3724名优秀技术工人,还有很多管理干部和专家。因此,当时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局人称“桥梁大学”。可知倘若认为知识愈多就能力愈强,只顾着在学习能力基本要素上下功夫,那是误区。

    “能力跟着任务走”的能力提升模式,可以使干部向既专又博的方向发展。所谓专即专注。《蟑螂和猫》的作者唐•马奎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不知道需要什么,却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世界里。”换言之就是我们缺乏专注。能力提升的教育培训也一样,因为缺乏专注,而来者不拒,遍地开花,万紫千红。复旦校训有“博学” 一义,可是“博学未必智慧”。什么都学其结果是什么都学不好。由专而博不易,由博而专则更难。域外箴言: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困难,因为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提出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许多问题一旦提出,人们就会被它吸引,无法摆脱,促使你思考,并反省由于惯性思维而受到的思想束缚。任务引领的干部能力提升模式因为专攻目标清楚,能够使干部专注,在一段时间里心无旁骛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二个目标上,从而远离芜杂和空泛,这就有可能发生奇迹。

    所谓博即指知识拓展的开放性。虽然,任务是块状的,可是实施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要素是纵横交错的。这就需要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交织起来,形成一个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为此需要开放性思维,多学科复合和交叉。复杂任务牵涉到的学科知识十分广泛,靠单学科的子集是无法应付的,而应该由两个或多个学科的复合完整的集合才能解决问题。至于学科交叉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科间有共同语言,其不同的思维方法可以互为借鉴。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不仅为兵家教科书,而且也受政治家管理学家乃至医学家亲睐,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能力跟着任务走的能力提升模式,就学习效果而言,学得更深入、更综合,因而收获也就更大。

    《规划》所强调的“着力加强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培养”是组织行为,其对象几乎涵盖了全国干部。这与干部教育培训总体目标“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完全一致,其意义将非常深远。我们可以预言,全国干部在参与科学发展任务的同时,参加相关教育培训,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必将取得任务和能力的双丰收。

 

(院长沈永宝教授)